首页 >> 美院风采 >> 正文

奇妙的乡村文化馆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0 阅读次数:


段江华美术馆和段江华乡村美术馆,前者是个人的,后者是乡村的,它赋予了你一种责任,你能做什么?发挥什么样的功用?怎么辐射周边地区,激发艺术在乡村应有的潜能?


还梦乡土,北京宋庄到浏阳高坪

源于乡土、成长于乡土,还梦乡土。

20世纪六十年代,段江华出生于湖南怀化麻阳,自西南向东北汇入沅江的辰水,像一尾鱼的脊骨,贯穿山城麻阳的首尾。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眼来,吸引了无数美术学子沿岸写生,也成了段江华艺术生涯的启蒙。1979年,段江华到岳麓山下学画,跟随过名师钱德湘、雷宜锌、王金石等,回忆学画的日子是艰苦的也是明亮的。1985年,6次高考后,段江华终于圆梦中央美术学院,专业课成绩全国第二。

四年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漂”在北京,回到故乡的段江华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湖湘文化在他此后的一系列作品中影响至深,其中以表现马王堆图像的油画作品《王·后二号》最为突出,凝重的语言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波普”思潮形成鲜明反差,让他一举成名。

或许是这种“沉重”的印象太过深刻,2005年在一次欧洲艺术之旅后,段江华开始寻求艺术上的改变,重返北京,落脚宋庄。从1994年开始,这个京郊偏远之地由于艺术家的进驻,变成国际知名艺术区。2009年,段江华工作室由东营撤出,进驻宋庄,他在这里租了一方小院,与志同道合的画友、艺术家们共同生活、创作,锄地、种菜、养花、逗猫、画画……当生活节奏放慢,段江华的作品题材也发生了变化,从久远的历史内容转到了对近现代革命题材的关照,一些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建筑物,成了他这一时期绘画的主体,楼、墙、碑、塔、广场、城、遗址等等……

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即使是艺术家大量聚集的宋庄也同样被迫按下“快进键”,段江华和妻子像来到宋庄的艺术家们一样,搬离了宋庄。

再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沉心创作?

乡村依然是段江华的首选,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在长浏高速上开车经过蕉溪岭大桥时,两岸山峦绵延,树木嫩芽初现新绿,无限的生机荡漾在山林之间,“或许就是这里”。

当时,段江华正参与策划“2017写意潇湘——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写生创作研究系列活动,第一站选择了浏阳。在浏阳高坪镇小溪河畔,同行画家陈根向段江华推荐了自己的家乡高坪镇双江口村一个废弃供销社,希望段江华能够以此为基础改造工作室,引领家乡发展。

“我当时对双江口村印象很深刻,周围人文环境特别好,当地人也很热情,很关注艺术家们的到来。”段江华说,“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工作室做更多的事,和当地的学校、农民发生关联。”


化学反应,从段江华美术馆到段江华乡村美术馆

2018年,段江华开始和当地村镇、村民商讨合作事宜。供销社原主人曾问他买来做什么,会不会拆,并强调如果拆我就不给你了。段江华听罢很高兴,村民们挺可爱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一代人,也成了我们共同的追忆。这是特别可贵的东西。他承诺不会拆掉,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与村民的合作很快达成。

在设计上,他坚持简约的风格,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一些风格特色。破旧的红砖墙经过冲洗显露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模样,拆除一部分非承重墙后改成大落地窗增加采光,增设户外露台,外形与美术馆更契合,然后改造院子,小桥流水、现代雕塑,乡村与现代艺术相融合。门口保留的大樟树是点睛之笔,与挑出的露台相映衬,后来成为游客打卡必经之地。

建设过程中,段江华始终能感受到村民及当地政府的关注、支持,他开始更深入思考,这个馆能做什么。一位领导给出了方向,他说,“老段,我给你加两个字,段江华乡村美术馆。”豁然开朗的他意识到“乡村”两个字于美术馆的意义。乡村是城市的母体,也是艺术的源泉。而目前中国美术馆的主流形式是城市,乡村美术馆寥寥无几。在乡村,美育是野蛮生长的,村镇小学的美术课几乎都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村民也很少有机会进入美术馆接触艺术。因此段江华乡村美术馆或是一个创举,“我希望这个馆成为一个村民艺术鉴赏的窗口、一个美育教学的基地,也是文艺下乡的桥梁、文化服务的平台,给当地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美术馆建成之时,段江华已经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成为左右邻居尤其是孩子们口中的“段老师”。

高坪镇双江口村的自然风貌及人文生态,也为段江华提供了不同于喧嚣都市的创作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原来可能画城市,到这里之后,每天看到都是自然山水、人文风光,全是感触,计划几年之后创作出一批表现浏阳的作品。”目前,段江华已经创作完成《九曲浏阳》《浏阳新貌》等作品。

在浏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看来,“乡村和艺术是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国人就开始探索实践革新乡村建设,比如梁漱溟率先发起的儒学下乡运动,晏阳初与陶行知通过教育与文化进行乡村建设改造。到今天,艺术与乡村的融合既是我国文旅融合不断深入的缩影,也体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2022年,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展览,把全国绘画名家的美术创作与当地村民的画作同时进行展出。此前,段江华在浏阳小河乡授课,指导当地村民绘画,并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一部分展览。展出作品的创作者有村支书、养猪专业户、红薯哥、小学生……其中养猪专业户张建南的一幅作品还被游客购买收藏。

段江华说:“乡村美术馆不是把城市美术馆搬到乡村,而是让艺术与乡村碰撞,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目前,除了展览、艺术家交流活动,他还组织研究生下乡任教,以高坪镇潭花小学为实验点,设立“美育教学点”,自己带领研究生、本科生给孩子们上课。潭花小学老师成任竞不无感慨:“孩子们对画画都很感兴趣,段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更专业的教学、知识。”

同时,自带流量的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将“流量”引入乡村。仅2022年上半年,美术馆组织一批美术学生开展两个月写生活动,就给双江村村民带来20余万的收入。段江华还在美术馆设立学生实习基地,旨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摇篮。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自发地改造屋舍,经营餐饮、住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把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

段江华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未来,美术馆将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丰富地方艺术氛围,吸引、邀请国内知名艺术机构、艺术家来写生、创作,汇聚艺术资源,打造浏阳文化艺术高地,助力乡村振兴。


稿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上一条: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理论研讨会

下一条:美术学院2017年迎新宣传片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