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我院第二期“20×20与师说”教授与学子面对面茶话会在浏阳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举行。段江华教授与20名学生代表围绕艺术创作、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
段江华以美术馆转型历程为切入点,阐释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深层逻辑:始于个人创作空间的美术馆,在与村民及社会各界的互动中,逐步升华为乡村美育的公益载体。其核心实践可凝练为义务授课筑基、专职教师培育、实验基地挂牌“三步走”,构建起可持续的乡村美育生态。他特别指出,艺术振兴的终极价值在于人才培育,当艺术种子在乡土生根发芽,终将唤醒返乡青年的创造力,为乡村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这一“艺术—人才—乡土”的共生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的文化解决方案。
谈及艺术教育,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在艺术探索中面临的“突破模仿困境”,段江华提出“大学是播种期而非收割期”的观点,强调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探索精神。他以自身创作轨迹为例,展现了自己从模仿梵高、巴尔蒂斯的技法,到研习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内核,最终在汉唐艺术中领悟东方气韵的进阶之路。他强调,艺术语言的成熟需经历大胆尝试与勇于试错的过程,风格应在持续探索中自然生长,而非急于求成地刻意标榜。
在探讨油画与国画融合时,以自身创作为例,深刻揭示油画民族化的艺术精髓。他指出,西方艺术体系中本无“国画”“油画”的界限,唯有“绘画”这一纯粹表达,东方艺术家应打破材料桎梏,以思想深度重构艺术语言。他勉励学生突破传统框架,挑战权威定义,在守护艺术个性的前提下,通过持续练习实现创作水平的螺旋式提升,在探索中领悟艺术真谛。
本次在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举办的“20×20与师说”茶话会,成功构建了艺术教育“思辨—实践”的立体对话空间。作为湖南首个深度扎根乡土的美术馆,其从废弃供销社到美育高地的蜕变历程,本身就是艺术激活乡村的生动教科书。此次对话,彰显了我院在新时代艺术教育中的创新探索,这种“在田野中生长”的教育实践,不仅传承着艺术薪火,更开辟出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这场“在田野中生长”的对话打破了课堂边界,带来多维度启发。来自我院美术学、绘画、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学(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的20名学生代表纷纷表示:“段教授关于‘艺术与乡土共生’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应只是画室中的自我表达,更要像种子扎根土地那样,将创作书写在祖国的原野上。未来将以更加专注的态度精研专业技艺,以创作实践展现时代精神,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