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鑫宇)7月3日,由湖南师范大学研究院指导、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边界与对话:全球视野下的美术与设计创新”首届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吸引海内外100余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分享或旁听学习,为促进艺术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国际合作搭建起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此次论坛得到了《艺术探索》《中国美术》《油画艺术》等刊物的支持,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学府及知名艺术类院校青年学者撰写的103篇论文、31份研究方案。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8篇论文与4份研究方案。同时,论坛特邀来自伯明翰城市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3位外籍博士、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分享。
开幕式上,湖南省艺术设计家协会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少波教授致辞。他对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表示论坛“边界与对话”的核心理念与学院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他认为,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地深入发展,美术与设计的创新既要深植本土文化根脉,又须具备开阔的全球视野。论坛由此设置了“根脉与新生:本土美术与设计的传承创新”“视野与共生:全球美术与设计的前沿互鉴”两大分议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湘东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宣读论坛汇报规则与最终入选名单。
根脉传承 创新探索
在上午的“根脉与新生:本土美术与设计的传承创新”分论坛,学者们聚焦本土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转化进行了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吕乾圣分享了抗战时期王式廓主题创作与民族精神塑造的关联;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璐对《避暑山庄图》中所展现的艺术范式变革进行解析,并揭示了跨文化融合推动清代皇权象征地重构;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石常喜深入探究了敦煌吐鲁番写经书法的生成语境;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辉阐述了浪石古村石刻楹联蕴含的传统伦理教育价值;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马贤亭以倒薤笔法为例,对战国秦汉简帛笔法谱系的生成与演变进行了剖析;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贺文龙对解放初期湖南新型皮影戏《龟与鹤》形式的衍变进行了探讨;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聂进探究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数字演艺空间的重构与“重魅”现象;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文韬对民国《美周》期刊的核心问题进行考辩,并兼论陈小蝶与杨清磬的分道历程。
全球互鉴 视野共生
在下午的“视野与共生:全球美术与设计的前沿互鉴”分论坛,学者们对全球艺术进行了深度交流。国际学者方面,伯明翰城市大学劳伦・沃尔登(Lauren Walden)博士基于性别化视角解析了2000年亨利·摩尔作品在中国展览时对中英文化外交产生的影响;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孟德丽(Federica Mirra)博士立足国际视角,探讨了2001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与城市转型之间的关联;布里斯托大学黄敏燕博士基于中英跨文化视角,聚焦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全球伙伴关系,对国际学术访问项目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析。国内学者方面,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聂静欢系统解析了吉・郭本斯(Gui Bonsiepe)“设计即界面”理论的核心内涵;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余凡基于艺术学理论视角,对国内外艺术疗愈的学理基础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杨镕嘉深入剖析了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如何运用跨媒介批评范式阐释皮耶罗作品中的“Commensurazione”概念及其适用范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鸣对自由女神像在华语电影中的跨文化转译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文化表征与象征意义的重构过程。
论坛期间,湖南师范大学 “潇湘学者” 特聘教授科林・罗德(Colin Rhodes)以线上形式,对3位外籍博士研究员的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熊永松教授、姜荣松教授、鲁政教授等担任现场点评专家,对12位国内学者的学术分享作了专业点评。
闭幕式上,刘湘东教授向参会学者、学生及为论坛筹备辛勤付出的全体工作人员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举办此次论坛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点、美术与书法博士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与博士生培养深度融合,也能促进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并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支持这一国际学术活动。
未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继续秉承“教学为本,学术立院、怀文抱质,厚德载物”的院训精神,为促进美术与设计学科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艺术知识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注: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湖南文艺学院,是湖南省内办学历史最长、最负盛名的高等美术学府。办学66年来,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人才,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院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八所“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之一,是国际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拥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艺术学(科学学位)、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两个博士点,设计学、学科教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等5个硕士点。开设了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数字媒体5个本科专业,并拥有艺术设计学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其中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绘画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90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外籍在编教师5人。其中有教师入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重要人才计划,多位教师担任了教育部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重要社会兼职。拥有湖南省汉字文化与艺术研究基地、湖南省公共美育科普基地等7家省级基地、团队和一系列厅级、校级科研平台。与后湖国际艺术园、湖南省美术馆、湖南博物院、麒麟软件、万兴科技等单位共建了10余家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学院正秉承“教学为本,学术立院、怀文抱质,厚德载物”的院训精神,以“大美术”为学科发展模式,树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促进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致力于建设教学、科研、创作并举,国际性、综合性、创新性兼备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