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珍贵宝藏,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目前古籍面临的难读、难懂、难识别成为其利用及传播的壁垒。随着先进数字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应运而生,古籍数字化工作是将传统纸质古籍通过先进技术转化成可读、可检索、可传播的数字资产,从而实现古籍的传播和应用。
湖南图书馆古籍部
作为省内办学历史最长、最负盛名的高等美术学府,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坚持践行“产学融创”核心理念,树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积极对接湖湘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助推湖湘地方经济建设。近日,学院与湖南图书馆、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合作的古籍数字化第一期实训项目圆满结束,历经一个多月的古籍采集工作,共采集近10TB数字化成果,成果斐然。
湖南图书馆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宝库,其馆藏古籍80余万册,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珍贵典籍,其中古籍线装书约68万册(含善本5万册),193部古籍已入选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又有数万件单幅文献,如字画、契据、状纸、官府告示、奏疏、上谕、功牌、执照、信札、试卷、照片、货币等,种类繁多。 其中,宋元递修刻本《说文解字》是现存最早的刻本,可谓“镇馆之宝”。
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中心集合湖南博物院、湖南图书馆、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马栏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致力于搭建传统文化从“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内容生产”到“文化资产转化”再到“文化数字资产运营”的内容供给转换增值链条,提供文化数字化产业应用解决方案。
基于前期三方对于古籍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探索,此次实训项目以湖湘名人作品为切口,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共同推动本土文物数字化和创意人才培养的发展。
湖南省文旅厅厅长李爱武在6月18日赴高校调研时指出,目前我省正处于文旅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切实打通制约文化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从而更好推动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此次三方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为省文化创新合作发展做出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为省图古籍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新方法,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的理论结构化、思维年轻化出发,创新中心的数字化传播与应用专业度出发,湖南图书馆以保存传承好湖湘文化精粹为己任的使命出发,使古老的典籍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技术人员为同学们进行古籍数字化操作培训
古籍采集画面
在采集工作中,学生们翻阅一本本古籍,在翻页的灰尘中,泛黄的书卷里,蜿蜒的虫蛀痕中,所看到的都是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生命的见证。目前,该项目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古籍从纸张实体成为数字资产,一方面为古籍做积极的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为古籍的传播和转化做基础,使古籍不仅在学者之间“活起来”,更要在百姓心中“活起来”。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龚薇表示“古籍数字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深感荣幸。在一个多月的实训过程中,自己对于古籍数字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古籍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不仅能让古籍中承载的知识、故事、思想得到更好的保存,并以数字化的方式解决实地翻阅对古籍造成的各种潜在损害,也能打破古籍阅览的时空限制,实现古籍更广泛的共享”。
实习同学在进行古籍数字化操作中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夏欣怡深度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她认为“和古籍打交道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在此期间见识到了古籍在排版、装帧、图案以及文字上的美,这种直接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让我们体验到了湖湘文化的广博,也为后续的古籍数字化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古籍采集听起来也许是简单的工作,但是细节和变量是很多的,尤其是古籍年代久远本身也比较脆弱,工作时必须谨小慎微,容不得丝毫懈怠,在这次实习里我更加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实习同学对采集古籍进行质检
此次实训项目的圆满成功,不仅为古籍数字化领域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更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接下来,三方将基于采集的古籍数字化成果,在古籍可视化、古籍文创、古籍科普图书等方面做一系列创造性转化工作,进一步推进古籍的传播和应用,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